今天,本市对非法小广告的专项治理行动“满月”。记者走访发现,乱贴现象有所减少,而一些“专贴”场所的情况却令人扼腕。其中,南三环刘家窑到赵公口仅600多米的路段两侧,竟设置了15处专贴柱、专贴牌,上面“爬”满了“城市牛皮癣”。
所谓“专贴”,是本市丰台区正在试点的一种以疏代堵的小广告治理措施。
然而,在政府重拳出击之际,专贴柱反倒成了小广告的“保护伞”,一些高密度设置区域也因此失去了一次“大扫除”的机会。许多市民和网友对此不解:这是治理还是污染?
昨晚7时许,刘家窑桥下锣鼓声、卡拉OK声此起彼伏。西南角地铁站边,一根“身穿补丁”的圆柱格外醒目,多名路人在此围观,两名情侣装扮的年轻男女还不时翻看。
“在这儿找工作,靠谱吗?”一男子推着自行车经过,撂下了这句话。“上面都是些乌七八糟的东西,靠谱的人谁会去看?”一名倚靠着隔离栏杆的大爷自顾自地嘟囔。
围观者瞅了大爷一眼,并未吱声,转头继续研读。“不是说要清理小广告吗?怎么还这么多?”一位老人摇着扇子上前搭话。“这是用来专贴小广告的柱子,这样做是以疏代堵,治理小广告不容易。”记者插话道。
不承想,解释却招来老人更多的不解,“你看看上面都写些啥,办证的、KTV招‘公关’的,有正经活儿吗?这样的东西怎么还给提供‘阵地’啊?”
“这种‘阵地’附近还不少呢!”靠着栏杆的大爷挺直了腰,举手指向桥对面说,“这桥下的几个角都有这种柱子,往赵公口那边还有几个。弄这么多的柱子,小广告还能少吗?到底是治理还是污染啊?”